始於1682年延續三個半世紀的國字藥局 - 福育堂

福育堂-創建於1682年的國字藥局

福育堂創建於明末清初太原府府治直隸陽曲縣縣衙治所東側的三橋街東街,於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已成藥局,福育堂以醫爲主,歷代福育堂人始終恪守“辨證論治、形神兼備、以人爲本、和諧平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天地人合一、仁爲醫之本” 的漢醫學精神與文化,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祈福世人安康,就了製藥過程精益求精,產品以“工藝精湛、配方獨特、選料道地、療效顯著”。

福育堂第一代堂主師從傅山(傅山、別名傅青主、字青竹、青主,山西陽曲縣人即太原府人,明末清初醫學家、道家思想家、書法家,傅青主、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被梁啓超稱爲清初六大師,著有《傅青主婦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

乾隆兩次巡五臺山,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出現了“日月同升,五星聯珠”的天文異象。這一年乾隆同皇太后巡五臺山,據說乾隆陪母后在五臺山供奉了御書《心經》,皇太后非常開心。乾隆年,福育堂出過八品御醫醫官,做爲太醫院醫官,每天要在內府御藥房輪值,皇家出巡則由太醫院派御醫隨從侍俸。乾隆兩次巡五臺山,太原府府治從太原府直隸陽曲縣衙治向五臺山派醫送藥,據說這兩次乾隆出行都是在農曆二月下旬,此時氣溫忽冷忽熱,乍暖還寒,是風寒易染季,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換上風寒感冒。據說福育堂從大教場大營接駕起二月至三月的兩個月裏值守禦藥, 護駕有功,【清∙高宗乾隆在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清高宗乾隆皇帝題“福育堂“匾】。

福育堂以精湛的“辨證論治、形神兼備、以人爲本、和諧平衡”中醫診療和晾曬烘焙精心炮製的草藥,懸壺濟世,聲名鵲起。

從清·高宗乾隆起,福育堂出正八品御醫醫官,作爲太醫院醫官,每天要在內府御藥房分兩班輪值供事,帝王出巡則由太醫院派御醫隨從侍俸。

自清∙康熙年起福育堂梓多部醫著,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 福育堂梓醫方集解 6冊, 【清∙高宗乾隆在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爲福育堂題匾】, 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 福育堂再梓醫方集解, 清∙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年) 增補醫方集解,清∙光緒十八年(丁亥1892年) 梓醫林改錯、輔注傅氏女科全集、重刊醫方集解等。

福,是育出来的!

,其本義是(神祖)保佑,即《說文解字》中的“祐也。”後引申爲富貴、福氣等。

,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導和訓練:德~。智~。體~。美~。教書~人。



1937年日軍進入太原城後,福育堂爲了逃避戰亂,顛沛流離,福育堂自此從太原府三橋接消失,但這並沒有讓福育堂的傳承斷絕。






“福育堂”這個承載着厚重文化底蘊和醫者仁心的漢藥老字號,其發展歷程與太原三橋街緊密相連。三橋街,位於太原市杏花嶺區西南部,雖無名橋,卻因地勢低窪、雨季積水成河,人們墊磚墊石成小路,如同走橋,故而得名。這裏曾是太原城的政治中心,福育堂便坐落於此,以其精湛的醫術和卓越的藥效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賴。歷經三個半世紀的風雨洗禮,福育堂不僅見證了三橋街從政治中心到繁華商業街的變遷,更承載了太原城悠久的歷史記憶。

中醫是頂級的生命科學, 人類醫學的發展方向是中醫! 錢學森說

中醫是成熟的科學, 是真正的生命科學!德國著名漢學家、西方中醫研究泰斗級學者滿晰博(Manfred BrunoPorkert)對中醫的“定性”。

福,是育出来的! 福育堂

如今,福育堂由漢方製藥、藥用植物研究、藥用植物園、福育堂藥局、福育堂醫館組成。國家商標局授予“福育堂”第3、5、10、42、44、35類商標,授予“福育堂 乾隆御筆 乾隆御辛巳年”第5、10、35、44類商標,這是對三個半世紀中華老字號的肯定,不僅弘揚了中華醫學的博大精深,更支持了漢醫藥事業的創新發展。“福育堂人”秉持“以人爲本、和諧平衡”的漢醫理念,科學融合現代製藥科技與經典科學智慧,匠心精品漢藥,爲患者提供精準高效的醫療服務新體驗。福育堂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對中華醫學精神的崇高致敬。

創建於1682年在三個半世紀的風雨歷程中,福育堂懸壺濟世醫者仁心貴族氣質的理想主義生生不息。